React Native探索(一):背景、规划和风险

2015年4月30日 272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图片

图片


编者按:

本文作者为天猫前端负责人徐凯(花名鬼道),天猫前端是国内最早接触React Native并将其用于实践的团队之一,本系列文章中他们将分享使用React Native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本文为第一篇,Facebook在3.26 F8大会上开源了React Native,本文是对React Native的技术背景、规划和风险的概述。


组里的同学于4.2完成了天猫iPad客户端“猜你喜欢”业务的React Native改造(4月中发版)。本周开始陆续放出性能/体验、稳定性、扩展性、开发效率等评估结果。

图片
4.2已完成React Native改造的业务


背景


为什么需要 React Native?

What we really want is the user experience of the native mobile platforms, combined with thedeveloper experience we have when building with React on the web.


摘自3.26 React Native的发布稿,加粗的关键字传达了React Native的设计理念:既拥有Native的用户体验、又保留React的开发效率。这个理念似乎迎合了业界普片存在的痛点,开源不到1周github star破万,目前是11000+。

图片
图1 - React Native github


React Native项目成员Tom Occhino发表的React Native: Bringing modern web techniques to mobile详细描述了React Native的设计理念。Occhino认为尽管Native开发成本更高,但现阶段Native仍然是必须的,因为Web的用户体验仍无法超越Native:

Native的原生控件有更好的体验;


Native有更好的手势识别;


Native有更合适的线程模型,尽管Web Worker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如图像解码、文本渲染仍无法多线程渲染,这影响了Web的流畅性。


Occhino没提到的还有Native能实现更丰富细腻的动画效果,归根结底是现阶段Native具有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笔者认为这些例子是有说服力的,也是React Native出现的直接原因。

图片
Occhino在F8分享了React Native(Keynote)


“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


“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同样出自Occhino的文章。因为不同Native平台上的用户体验是不同的,React Native不强求一份原生代码支持多个平台,所以不提“Write once, run anywhere”(Java),提出了“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

图片
“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


这张图是笔者根据理解画的一张示意图,自下而上依次是:

1,React:不同平台上编写基于React的代码,“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


2,Virtual DOM:相对Browser环境下的DOM(文档对象模型)而言,Virtual DOM是DOM在内存中的一种轻量级表达方式(原话是lightweight representation of the document),可以通过不同的渲染引擎生成不同平台下的UI,JS和Native之间通过Bridge通信


3,Web/iOS/Android:已实现了Web和iOS平台,Android平台预计将于2015年10月实现


前文多处提到的React是Facebook 2013年开源的Web开发框架,笔者在翻阅其2013年发布稿时,发现这么一段:

图片
摘自React发布稿(2013)

加亮文字显示2013年已经在开发React Native的原型,现在也算是厚积薄发了。


最近另一个比较火的项目是Flipboard React Canvas(详见 @rank),渲染层使用了Web Canvas来提升交互流畅性,这和上图第一个尝试类似。


React本身也是个庞大的话题不再展开,笔者认为“Write once, run anywhere”对提升效率仍然是必要的,并且和“Learn once, write anywhere”也没有冲突,我们内部正在改造已有的组件库和HybridAPI,让其适配(补齐)React Native的组件,从而写一份代码可以运行在iOS和Web上,待成熟后开源出来。

规划


下图展示了业务和技术为React Native所做的改造:

图片
业务和技术改造


自下而上:

React Node:React支持服务端渲染,通常用于首屏服务端渲染;典型场景是多页列表,首屏服务端渲染翻页客户端渲染,避免首次请求页面时发起2次http请求。


React Native基础环境:

Framework集成:尽管React Native放出了Integration with Existing App文档,集成到现有复杂App中仍然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比如集成到天猫iPad客户端就花了组里iOS同学2天的时间。


Networking改造:主要是重新建立session,而session通常存放于http header cookie中,React Native提供的网络IO fetch和XMLHttpRequest不支持改写cookie。所以要不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实现fetch的扩展,要么由native负责网络IO(已有session机制)再通过HybridAPI由JS调用,暂时选择了后者。


缓存/打包方案:只要有资源从服务器端加载就避免不了这个话题,React Native也是如此,缓存用于解决资源二次访问时的加载性能,打包解决的是资源首次访问时的加载性能。



MUI是一套组件库,目前会采用向React Native组件补齐的思路进行改造。


HybridAPI是阿里一组Hybrid API,此前也在多个公开场合分享过不再累述,React Native建立了自己的通信机制,看起来更高效(未验证),改造成本不大。最快的一个业务将于4月中上线,通过最初几个业务改造推动整体系统的改造,如果效果如预期则会启动更大规模的业务改造。


更多详细规划和进展,以及性能、稳定性、扩展性的数据随后放出。


风险

尽管Facebook有3款App(Groups、Ads Manager、F8)使用了React Native,随着React Native大规模应用,Appstore的政策是否有变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往前走一步。


React Native Android 预计2015年10月才发布,这对希望三端(Web/iOS/Android)架构一致的用户而言也算个风险。

iOS6 JavascriptCore为私有API,如在iOS6上使用有拒审风险。

ListView 性能问题需要持续关注(react-native github issue)

InfoQ将在随后带来本系列文章的后续更新,敬请关注。


如果想要评论本篇文章,想看下其他读者都有什么话想说,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参与讨论。

图片

33860React Native探索(一):背景、规划和风险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