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三月销量超吉利汽车;2022年汽车行业发展趋势;通用汽车五大品牌销量大跌;流水的品牌,铁打的代工;铭利达上市涨6.67%

2022年4月7日 287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北京时间4月7日,吉利汽车官媒公布了3月成绩单,同比微涨1%,达到了101166辆!10万+的同比增长成绩固然值得欣慰,但是问题来了,面对炙手可热的比亚迪,吉利汽车也倒下了!


图片


   比亚迪的3月成绩是104388辆,更重要的是燃油车销量是0,这10万多辆全部都是新能源车型;10万+的数字直接秒杀了所有的新能源车企:埃安只有20317辆、小鹏也只有15414辆、哪吒也只有12026辆,理想汽车也仅仅是11034辆、兴奋的零跑汽车刚刚达到10059辆。


图片


    还有没有过万的理想汽车(9985辆)、2048辆的威马汽车、1795辆的极氪汽车、1400辆的岚图汽车!且不说10万+的总销量,就单算比亚迪的宋家族或者是秦家族,都是“霸王级”的存在:宋家族是26729辆、秦家族是24797辆!也比任何一个新能源车企的销量多很多!


图片


    本田中国在4月6日11时发布了3月产销快报,终端销量虽然破了10万辆,达到了101061辆,但还是输给了比亚迪!广汽本田的3月销量是53700辆、东风本田是47361辆!而本田的SUV王牌车型本田CRV的销量,产销快报中“只字未提”!


图片


    赢了本田中国的比亚迪,在4月7日再下一城,赢下了吉利汽车,101166辆的吉利,“仅仅”少了3222辆,但终究还是输了!吉利汽车的3月纯电动车型销量也只有11900辆,同比增长了538%;旗下的领克品牌是13567辆,同比去年3月下降了17%,吉利的3月出口量同比下降了23%,只有7788辆!

图片

    本田中国和吉利汽车以及一众的新能源车企,都不是比亚迪的对手,3月的比亚迪到底有多厉害?看来“唯一”能制约比亚迪的,就是产能!在手握几十万辆订单的当下,如果产能问题得以解决,月销20万辆不是问题!

图片

2022年汽车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4月3日,比亚迪宣布从今年3月起已经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动汽车业务。

图片

比亚迪成为成为国内首个宣布停产燃油车的车企,在当下#油价# 高涨的情况下,新能源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能源安全极为重要的一环。

图片

   在2022年政府工作部署“推动消费持续恢复”中提到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

   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出台,氢能产业一夜之间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热点。

图片

    3月25-27日,以“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在京召开。来自政府相关部门、行业机构与领先企业代表齐聚论坛,从不同维度探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图片

    本文主要从汽车行业概述、当前现状、市场格局、发展趋势等维度入手分析汽车整车市场情况,后续会继续分享汽车零部件、汽车经销、汽车后市场等行业分析文章,欢迎大家多提宝贵建议。

图片

一、行业概述

    汽车行业属于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基础工业,行业规模巨大大,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巨大。汽车行业是资本密集型、高度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集成了大量资金和许多重点领域里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

图片

汽车行业是综合行业也是周期性行业。

    综合行业:一辆汽车由上万种零、部件组成,每一个汽车主机厂周边都会聚集大量的配套企业, 一般情况,发动机、变速器、车轴、车身等主要总成由本企业自己制造,而轮胎、玻璃、座椅与其他小型零部件等由配套企业完成。目前基本都是这样分工协作,高度协同,往往会围绕汽车主机厂形成区域性质的汽车产业集群。

周期性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扶持政策紧密相关。

图片

二、行业现状

    汽车行业主要包括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汽车经销、汽车后市场四大子项,今天给大家主要做整车制造这个最大子项的分析。

    汽车整车主要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其中乘用车分为轿车、SUV、MPV、交叉型乘用车;商用车分为客车和货车。

图片

    当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产销规模均位列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为1364.5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汽车销量最大的市场,从此以后中国均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自主品牌开始逐步成长起来。

    虽然中国汽车产销规模虽位居世界第一,但超60%市场份额为合资品牌占据。

图片

    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降的趋势,但因缺芯减产约 200 万辆。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占到汽车总销量的13.4%。

    2022年1-2月,汽车行业产销情况总体保持稳定,同比继续保持增长,1-2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23.5万辆和42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8%和7.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万辆和7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5倍。

图片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进入中低速增长期,预计2022年全年汽车行业市场将会相对平稳,仍将呈增长态势,但受疫情影响和芯片的产能制约,形势不容乐观,其实从2017年开始,国内汽车行业增速降缓,已经呈现出行业的周期波动性,增量市场开始下滑,存量市场巨大。

三、市场格局

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格局较为稳定

图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2021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2262.1万辆,同比增长1.7%,占汽车销量总量的86.1%

    2021年在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前十五名企业集团中,上汽集团排名第一,销量为275.7万辆,同比上升8.9%;排名第二的是长安集团,销量为175.5万辆,同比增长16.7%;吉利汽车排名第三,销量为132.8万辆,同比下降增长0.6%。

图片

行业内主要上市企业: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安汽车、比亚迪、吉利控股等

目前公开的数据只能查到2021年1-11月数据,如下图:

图片

四、发展趋势

趋势一:双碳战略,新能源汽车未来前景广阔

图片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能源安全极为重要的一环,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未来重中之重,政策助推下加速了整个行业的迅猛发展,近年产销两旺屡创新高。

图片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连创新高,月产销已经接近40万辆的水平,已刷新2007年以来产销记录,增长迅速,持续增长趋势不减,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领域领先全球,在赛道转换的情况下,有望实现超越。

趋势二:整车轻量化设计,复合材料、镁合金市场需求爆发

图片

    当前汽车行业轻量化为主要设计思路:以铝代钢,以铸代锻,车身一体轻量化,尤其是特斯拉引领的超大型一体化铝合金压铸车身件为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尤其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很多采用铝合金实现汽车轻量化,未来几年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在实现汽车轻量化上具有很多优势,主要是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成本更低,市场需求会暴增。

趋势三:整车数字化研发,更多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应用加速行业变革

图片

利用数字化的技术,缩短研发周期,满足用户个性需求,降低研发成本。

趋势四:行业消费降级和消费升级同时存在,而且趋势明显

图片

    当前经济大环境在疫情的冲击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消费降级,开始低消费,追求性价比的产品,汽车这类家庭消费中的大宗产品也不例外,价格低,性能可靠的汽车品牌会越来越受到这类用户的喜欢。

   当然,现在这个经济大环境也是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明显的两极分化,这类人属于消费升级,开始高消费,追求高品质的产品,尤其在汽车这块,豪华进口车这几年销售屡创新高,可以佐证这一点。

图片

    2021年,宝马在国内共销售84.6万辆汽车,同比增长8.9%,再创历史新高,居豪华车市场首位。奔驰国内共销售77.44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1.7%。

   2021年中国市场三大汽车豪华品牌排名依旧是“BBA”格局。预计未来依然会是这种格局。

趋势五:存量市场巨大,汽车后市场服务需求前景广阔

图片

    截至2021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02亿辆,其中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保有量的2.60%,按照目前汽车销量预估,后期每年新增2千万辆左右。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汽车后市场需求也随之扩大,前景广阔。

    汽车后市场就是汽车在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的一系列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巨大市场,包括汽车维修保养、汽车美容、汽车改装、汽车金融、车险、二手车评估与买卖等等。

    整个汽车后市场服务涉及大量的零配件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这也衍生出更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后期这个板块再做详细的介绍分析。

图片


图片

五大品牌销量大跌,通用汽车将启动应急预案


    4月6日,通用汽车中国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零售量超61万辆,与去年同期78万辆相比,同比下滑21% 。

图片

    分品牌来看,通用汽车旗下五大品牌中,凯迪拉克今年一季度销量超过4.7万辆,同比下滑约17.5%。其中表现最好的CT5今年前三个月销量超1.4万辆。

  别克品牌同样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今年前三个月销量逾16.3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约27.2%。

    别克GL8累计销量达3.3万辆,而去年同期为4.2万辆,增势疲软。反观赛那来势汹汹,今年一季度累计销量突破1.5万辆,3月销量创新高为6319辆。

雪佛兰品牌今年一季度销量逾5.2万辆,同比下滑约15.6%。

    此外,五菱品牌在今年一季度销量超过33万辆,去年为34.7万辆;而宝骏品牌今年一季度销量达2万辆,去年同期为8.6万辆。

从销量来看,目前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形势极为严峻,各品牌销量都大幅下降,缺芯影响持续,上海工厂遭受疫情更让其雪上加霜。

    这种情况在其子公司上汽通用身上的体现更为直观。今年1月份,上汽通用销量为11万辆,同比下滑15.43%;2月销量 7.60 万辆,同比下降 0.8%,也是上汽通用销量连续11个月同比下滑。

图片

   实际上,自2017年达到200.02万辆的销量顶峰后,上汽通用销量便持续4年下滑,2018年至2021年分别售车197.01万辆、160万辆、146.75万辆和133.1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50%、-18.78%、-8.29%和-9.26%。

   2021年全年133.16的销量更是直接跌回了9年前:2012年,上汽通用销量为139.27万辆。

   上汽通用销量下滑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即2018年的大规模召回,单次召达332.67万辆。

   鉴于当前严峻形势,通用汽车官方称,将在全球层面携手合作伙伴与供应商启动应急预案,推进公司在华业务有序运转。

    按照通用汽车的规划,今年在中国市场将推出20余款全新及改款车型,聚焦高端豪华产品及新能源市场。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当道的当下,留给上汽通用的机遇和时间还多吗?

图片


流水的品牌,铁打的代工

图片

我们似乎处在一个品牌主导一切的时代。

    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仅在消费品行业,每 3 分钟就会诞生一个新产品。而品牌也在产品的快速更迭下不断被更新、创造以及下架、直至消失陨落。

但在不断更迭的品牌战争背后,却有一群代工王者正站在顶峰看风景。

    无论是喜欢阿迪、耐克、彪马的运动型男,还是喜欢 VANS、匡威的潮流青年,脚下的鞋很可能都是来自于同一家代工企业。上海臻臣化妆品代工厂在为花西子、完美日记持续输出爆款的同时,也在为同行橘朵保持惊人的上新速度。苹果、华为、小米、OPPO 在手机市场保有量上一决高下,也为他们的代工厂富士康贡献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你在淘宝上买四件套,面对成千上万的品牌挑花了眼,但不管买的哪个品牌,发货地似乎总是江苏南通。

   这些行业的特点都有一个快字,快速升级、快速推出产品,快速争夺消费者,而代工企业则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多元稳定的设计、生产制造全流程,从而为品牌商奠定了基础,搭好了模板,成为市场快速运转的幕后推手。

代工制造商,这个曾经处于产业鄙视链末端的行当,正以强者的姿态站上实体经济的顶峰,笑看品牌战争的内卷。

他们,开始用隐秘之手,支配着市场上瞬息万变的商业格局。

01 闷声发大财

与一般企业相比,代工企业的「品牌资产」近乎为零。

   比如,我们选购电脑时,纠结的往往是买惠普还是戴尔,很少会想这机器是产自富士康还是中国昆山的仁宝电脑代工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代工企业上市,财报披露后,人们才发现,原来超级代工厂的收益已经不输一线大牌。

   富士康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代工王者,在「苹果代工厂」的加持下成为目前颇具曝光度的代工企业。3 月中旬,富士康公布了 2021 年财报数据,全年营收达人民币 4,395.57亿元,净利润达到人民币 200.10亿元,与其老客户小米公司的同期营收相仿。

在芯片代工产业中,头部代工厂的营收更是力压客户。

    大名鼎鼎的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在缺芯潮下闷声发大财。2021 年财报显示,台积电全年营收 3521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1331.2 亿元人民币,超过他的一众头部客户,譬如台积电的第二大客户联发科 2021 年营收 1127 亿人民币,不到台积电一半。目前,台积电市值也一涨再涨,截止 4 月 1 日,台积电市值 5432.9 亿美元,超过腾讯阿里,成为亚洲最值钱的公司之一。

台积电的案例或许还让人觉得是头部企业踩中了芯片行业风口,但当深受疫情响的服装行失速下滑,服装代工企业却巍然不动,就能理解代工企业的优势所在。

   目前,包括 ZARA、H&M 在内的很多国际品牌都处于业绩下滑状态,H&M 集团 2021Q2 财报显示,H&M 中国内地销售额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28%,但作为 ZARA、阿迪、优衣库等品牌代工厂的申州国际,业绩却还略有上涨。据申州发布 2021 年初步业绩显示,全年营收 238.45 亿元,同比上升约 3.5%。

这样的例子还有蔚来汽车和江淮汽车的关系,蔚来尚在亏损,但江淮的代工收入还在节节攀升。

如今代工领域正在从隐秘的角落脱颖而出,逐渐涌现出各行业的代工巨头,这些超级代工厂逆流而上的财务数据打破了代工行业「微利」的惯性思维。

    虽然成为国际知名品牌运营商会更让人热血沸腾,优秀的代工企业往往需要谨言慎行、隐姓埋名。但是超级代工厂的出现也印证了,代工模式虽然未必「一飞冲天」但却保证了「稳中求进」。在产业链分工中,位于受益末端的代工厂也可以逐渐成为高市值、低风险、保收益的优质企业,与品牌方实现「双赢」。

国潮化妆品牌的品牌崛起背后,正是因为有了中国成熟的化妆品代工供应链。

    在国产非特殊化妆品备案平台上可以查询到,新国货品牌完美日记、花西子的产品全部来自上海臻信生物科技、广州中山诺斯贝尔、韩国代工厂科丝美特等这些代工厂。而这些工厂目前不但接收国产订单,同时还是迪奥、香奈儿、海蓝之谜等国际大牌的选择。

代工厂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来源于两个优势。一方面代工厂以销定价,可以减轻库存压力。另一方面代工厂专注于产品制造领域,现金回款时间短,可以说,品牌们在前方战场不断厮杀,而代工厂在背后挣现金流。

    在美妆界,诺斯贝尔堪称「面膜生产机」,同时为妮维雅、佰草集、韩后等多家品牌代工生产面膜。据诺斯贝尔 2020 年财报显示,诺斯贝尔实现营收 26.7 亿元。其他头部美妆代工厂的营收也均在 20 亿元左右。

    同时,这些美妆代工厂毛利率也并不低,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调查,国内代工厂化妆品业务的毛利率均在 20%-35% 之间,品牌商毛利率则为 60%-80% 左右,但其中还包含了 30%-60% 的营销费用。虽然代工厂相比于品牌方单品盈利少一些,但是和品牌方前线厮杀的风险相比,代工厂存活几率则更大。

可以说,在每一个重新定义的新品牌背后,都有一个勤勤恳恳的代工厂努力前行。

02 从寄生到共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有大量企业参与了代工模式,可以说,代工,一度是中国制造之魂。代工的产品涵盖了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消费电子等等。随着时间发展,代工厂的分布也逐渐趋近于幂次定律。

也就是说,在大浪淘沙中,部分代工厂实现了产业的跃迁升级,在产业链中攀登到了更高的生态位。

    最初代工的基本形式就是按照委托商提供的产品技术方案进行加工或组装,也就是 OEM 形式(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原始设备制造商)。而这正是代工厂被认为是弱小企业出路的根源。

    如果互联网还有记忆,就一定不会忘记十年前富士康被称为血汗工厂。这就是因为富士康前期研发设计能力薄弱,走 OEM 生产路线,乃至于需要通过严格乃至苛刻的工厂管理,用最低成本生产产品,停留于简单、重复劳动,使得企业停留在为高端电子品「拧螺丝」的阶段。

今天的代工企业已不同于往日。

一部分 OEM 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寻找特质性资源,一边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逐渐从代工企业中脱颖而出,形成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复制的竞争力。

    代工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是 OEM 升级为 ODM 的过程(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原始设计制造商)。ODM 可以提供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后期维护的全部服务,委托商只需在玲琅满目的产品序列中「翻牌子选妃」再冠上自己的品牌名即可。

   服装行业的申洲国际、华利实业;化妆品行业的诺斯贝尔、科丝美特;消费电子行业的富士康、制造笔记本电脑的广达电脑,这些企业都改变了「拧螺丝」的底层加工生产逻辑,发展成 ODM 代工厂。

这样一来,代工领域就开始了高度集成、高度集约,往往可以为数个品牌实现产品供给。随着代工厂生产设计能力的提升,逐渐摆脱成为品牌附属的「寄生」命运,与品牌「共生」。

    比如,谁也想不到,登上「2021 年福布斯中国台湾富豪榜」榜首的张聪源,只是一家代工厂的老板,他手下的华利实业鞋服代工企业打破「微利」格局,依靠的就是产业升级。

    高效生产是华利从众多代工厂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据投资界报道,华利从初始设计一款新鞋到上市仅需 12-18 个周期,而普通代工厂则需要 20 个周期以上。快速量产爬坡也为华利带来稳定大客户,Nike、Vans、彪马、哥伦比亚、Converse、UGG 都是华利的服务对象,这意味着,只要我们打开鞋柜,里面应该都有几双「华利鞋」。

    而代工厂与大牌委托商的合作,往往互相获利。代工厂为品牌节约开发成本和生产周期,支撑了品牌的迅速迭代能力,而代工厂也通过生产实践,积累自身生产研发实力。

    2012 年,华利获得 NIKE 订单,在与 NIKE 的合作过程中,华利从后者学到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进而向上游的纺织业、橡胶业进行垂直整合,集中研发。效果也十分明显,目前华利是运动鞋履代工企业中,少数能够实现编织鞋面自产的企业之一,这项技术一度是 Nike 引以为傲的独门技术,据其招股书介绍,仅仅这一项目在单个工厂预计就可实现年销售收入 13 亿元,内部收益率达到 32.84%。

在新兴领域,「共生现象」则更加明显。代工厂甚至成为一种母体孵化器。

    思摩尔国际是一家位于深圳的头部电子烟代工厂,曾在电子烟风口中一路突飞猛进。思摩尔国际 2021 年财报显示,其 2021 年营收 137.55 亿元,同比上升 37.4%,而这其中 91.5% 都来自 To B 业务。

    如果列出来思摩尔国际的客户,就不会对这个数据感到意外。消费者熟知的悦刻 RELX、柚子 YOOZ、魔笛 MOTI 等电子烟品牌以及菲莫国际电子烟品牌公司、Japan Ploom Tech(日本烟草)等国际烟草巨头都是思摩尔的主要客户。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调察,品牌公司的技术跟生产能力要远逊色于思摩尔。

电子烟产业都知道,思摩尔才是行业里举足轻重的巨头。

    在 OEM 升级为 ODM 的过程中,除华利实业外,申州国际、丰泰企业等服饰鞋履代工厂也都将看似「低端」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并在资本市场也获得不低的估值,而像思摩尔这样的代工厂也逐渐开始引领行业发展。代工厂已经逐渐从「寄生」关系中解脱出来,与品牌商形成「共生」的生态新模式,并成为产业格局的制定者。

03 代工厂成为品牌,是必然趋势

    中国代工企业在与世界产业链交融中,以过硬的产品质量打响了「中国制造」品牌。随着「中国制造」质量与技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给国际品牌代工的企业也逐渐不满足于在制造过程「受制于人」,转而向独立产销发起挑战。

    家电品牌格兰仕就是在 OEM 界成为「顶流」之后,实现了向自有品牌的跨越式发展。格兰仕最早给松下微波炉代工,极低的代工价格,使其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并大规模抢走美、日、韩等外国 OEM 订单。随后几年时间里,格兰仕成为「世界微波炉制造中心」,占据超过一半的微波炉市场。到 2000 年,全球 240 多个知名品牌的产品都是出自格兰仕。

    在 OEM 领域的成功经验也盘活了格兰仕的自有品牌,由于格兰仕拥有齐全的零件供应商、国内劳动力价格低并且掌握成熟的微波炉生产技术,在 2000 年时格兰仕便以每台微波炉 300 元左右的价格优势垄断了微波炉市场。2004 年,时任格兰仕副总经理俞尧昌接受《联商资讯》记者采访时介绍,格兰仕的微波炉产品在欧洲市场占有率达到了 55%;在美国占市场份额的 84%。目前,由格兰仕制造的家电也从微波炉覆盖到空调、洗衣机、空气炸锅等等。

放在全球语境下,就会发现格兰仕的故事并不特殊。以代工为基础,逐步实现代工业务与自营业务共存,是全球代工企业的共识。

韩国三星也曾为微波炉企业代工,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放弃代工业务。

    如今的新能源领头羊比亚迪,最初也是从代工诺基亚手机切入制造业,迄今手机代工仍占比亚迪营收的半壁江山,2021 年达 40%,录得手机代工收入 864.5 亿,与其汽车制造板块 1124.9 亿的年收入,差距并不算大,在国内可算是仅次于富士康的代工巨头,其制造能力,在疫情期间甚至可以临时切换为口罩生产线。

    在三星、比亚迪成就国际知名品牌商的诸多因素中,很难忽略企业代工经验给发展品牌带来的有利影响。而当自有品牌超越代工地位时,消费者甚至不会想起比亚迪、三星竟然也是代工厂。

如今代工厂生产自主品牌,可以说是多了一条腿走路,对公司业绩产生了拉升作用。比如代工吸尘器的科沃斯,如今依靠扫地机器人走向垂类产品的榜首;给宜家代工椅子的恒林股份,在小红书中成为「平替」热门。

    网易考拉全球工厂店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在结构性去杠杆大趋势下,用自创品牌的方式回归商品本身,是价值提升的健康方式,同时也是国内代工厂的新出路。

04 超级代工能决定未来

   一部分代工厂在发展自有品牌过程中实现了「阶级跃迁」,还有一部分代工厂坚持在代工的领域中「一代到底」。

    整车代工企业麦格纳就可以说是专攻代工生产的王者。身为豪车代工专业户,麦格纳为奔驰大 G、宝马 5 系、还有造车新势力极狐的阿尔法 T、阿尔法 S 等汽车品牌代工。虽然早期汽车企业多少都有为别人代工的经历,比如奇瑞代工克莱斯勒、三菱代工标致等等,但是只做整车代工业务的就麦格纳一家。

    除麦格纳外,台积电、富士康这些在生产制造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代工厂也在各自产业链中成为不可忽视的角色,甚至产生了一定的钳制作用,拿台积电来说,2020 年时台积电就实现了 5nm 芯片量产,而这种芯片正是高端手机的核心部件。因此可以说在全球缺芯背景下,其产业话语权可想而知。

在新经济市场催动下,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疯长,品牌可以随意创造,但拥有生产能力的可能只有一个。

    格兰仕董事长梁庆德曾在《经理人》杂志中表示:代工企业强弱与否,就看你在一个专注的领域中能否做到世界第一。像富士康那样的企业,即使苹果公司不和它合作,也会有索尼等其他品牌的订单,现在不是品牌商在主导它,而是它在主导着这些品牌公司。

     40 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国企业依靠人才和技术投入,在产业链中不断攀升,从渔村小厂进击为国际巨头,中国制造话语权越来越强,也支撑着国力的强盛,或许,这一点给我们的启发是,坚持技术突破,尊重产权,调动民营企业活力,积累产业资本,在国际产业链条上占据领先地位,也是一国的国之根本。

图片

铭利达上市首日涨6.67% 超募2.6亿元去年净利降13%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7日讯 今日,深圳市铭利达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铭利达”,301268.SZ)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截至收盘,铭利达报30.40元,涨幅6.67%,成交额7.04亿元,振幅21.47%,换手率67.10%,总市值121.60亿。

    铭利达专业从事精密结构件及模具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以产品研发、模具设计和工艺设计与创新为核心,以精密压铸、精密注塑、型材加工和五金冲压技术为基础,为国内外优质客户提供多类型、一站式的精密结构件产品。

    截至上市公告书出具日,达磊投资持有铭利达1.53亿股,占公司本次发行后股份总额的38.22%,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陶诚。本次发行后,陶诚直接持有公司2.72%的股份;同时陶诚持有达磊投资95.00%的股份,达磊投资持有公司38.22%的股份。陶诚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控制公司40.94%的股份。一致行动人为卢萍芳、陶美英、陶红梅和卢常君,其中卢萍芳为陶诚配偶,陶美英、陶红梅均为陶诚之姐,卢常君为陶诚配偶之弟。本次发行后,卢萍芳通过达磊投资间接持有公司1.91%的股份;陶美英、陶红梅和卢常君分别直接持有公司2.17%的股份。本次发行后,陶诚及其一致行动人直接或间接合计控制公司47.45%的股份。

   铭利达于2021年9月16日过会,创业板上市委员会2021年第59次审议会议提出问询的主要问题:

1.报告期内发行人外销收入占比分别为34.02%、40.45%和46.88%,同时发行人客户中包括华为、海康威视等。请发行人结合国际贸易摩擦、全球疫情变化、下游行业相关产业政策变化、未来境外业务规划等,进一步说明对发行人经营业绩的影响。请保荐人发表明确意见。

2.报告期内,发行人存在多项投资协议。其中四川广安项目和惠州博罗项目已终止,南京项目已转让,重庆项目二期已暂停。请发行人:(1)说明有关项目启动、暂停、转让或终止的原因;(2)结合相关项目决策依据、决策流程等,说明对外投资相关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请保荐人发表明确意见。

    铭利达本次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本次公开发行股票4001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10.00%,本次发行股份均为新股,无老股转让,公司股东不进行公开发售股份。铭利达的发行价格为28.50元/股,保荐机构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为强强、曾晨。

    铭利达本次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总额为11.40亿元,募集资金净额为10.42亿元。公司最终募集资金净额比原计划多2.61亿元。2022年3月31日,铭利达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集资金7.81亿元,分别用于轻量化铝镁合金精密结构件及塑胶件智能制造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图片

    铭利达本次发行费用总额(不含增值税)为9830.52万元,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保荐及承销费用6954.98万元。

图片

     2018年、2019年、2020年,铭利达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4,212.20万元、136,093.30万元、151,649.3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5840.63万元、9587.84万元、17,063.6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5221.19万元、8110.53万元、12,550.29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096.54万元、11,302.87万元、29,611.32万元。

图片

    2021年度,铭利达实现营业收入183,774.45万元,同比增长21.1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14,818.21万元,同比减少13.1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13,869.22万元,同比增长10.5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476.68万元,同比减少61.24%。

图片

图片

      铭利达预计2022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的区间为60,000万元至70,000万元,同比增长62.01%至89.0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区间为5500万元至6500万元,同比增长77.40%至109.6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区间为5350万元至6350万元,同比增长77.95%至111.21%。铭利达表示,前述业绩情况系公司根据2021年度已实现业绩数据以及在手订单情况、预计实现收入的毛利率情况、预计发生的费用率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的预计数据,未经会计师审计或审阅,且不构成公司的盈利预测或业绩承诺。

图片

图片


大公司的高管难当

图片

今日,京东集团宣布,京东集团总裁徐雷出任京东集团CEO。

    这个手臂上纹着“无所谓无所畏”,喜欢音乐、追求小众潮货、棱角分明的京城爷们儿。

    从负责集团销售—“二进宫”—CMO—轮值CEO,再到如今的集团CEO,终于一步步接近,并最终掌握了京东的核心权力。

    曾有大师给徐雷算过命,说他的命不好也不坏,每次达到一定事业高度时,一定会垂直向下,但之后通过努力再拉出一个新高度。

徐雷的前半生算是被大师一语道中。

都说大公司的员工易做,高管却难当,回顾徐雷的这些年,其实并不容易。

   就拿2018年年底的京东组织架构调整来说,徐雷虽然被提前推到台前,但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却十分巨大。

    既要团结京东的老同志,推行新理念;又要防止用力过猛,被扣上大力“去东化”的帽子,从而遭至权力反噬;还要用鲜明的个人风格,拉住八卦者的眼球,挽回京东失去的正面形象……

     三年多时间过去了,连年高速增长的零售业务;股价从2018年“谷底”累计涨幅超300%……

    在去年互联网“反垄断”愈演愈烈,“实业兴国”口号遍布的大环境下,京东率先表态:自己就是“新型实体企业”。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至少让京东,在电商时代未来几年的战略和口号上,已经立于了不败之地。

    诸多事实证明,徐雷依然是最值得刘强东信任的北京“老炮”加兄弟,而2022年这个并不温暖的春天,荣升对于他来说,可谓春意盎然。

    但对于阿里俞永福、万科郁亮以及联想杨元庆来说,春天的味道却十分苦涩,甚至他们还能感受到些许寒风刺骨。

    首当其冲的是郁亮,这位已经57岁的男人,罕见地放软了腰肢,在上个月最后一天召开的万科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因净利润同比下滑45.7%,向52万名股东道了歉。

    同一天,去年拿了1.68亿元工资的杨元庆,掏出了沉甸甸的钱袋子,发内部信说要拿出8000万元人民币,作为长期激励奖金发给一线员工,帮助他们克服疫情等因素带来的种种困难。

    更早一些时候,阿里传出裁员消息,据36氪报道,裁员的重头戏落在本地生活板块,包括饿了么、口碑以及飞猪。、

而俞永福是这个裁员重灾区的新掌门人。

    作为企业高管,身居高位,他们享受着公司很大的权力,用这把权力之杖成全了普通人所无法获得的功与名。

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承受着高处吹来的寒风。

     因为一艘巨轮如果触礁,讨伐的笔尖不会指向听命令的普通船员,只会指向发号施令的船长。

01

这不是郁亮的第一次道歉。

    万科上市以来,有过三次净利润下滑,第一次是1995年,第二次是2008年,第三次是今年。

    第二次下滑的时候,郁亮还只是万科总裁,跟着王石一起出席了2008年股东大会,当时他就代表管理层进行了反思致歉。

图片

    此后郁亮明白了一个很通俗的道理:平时好学生考试落后几分都会被批评,而成绩差的学生考高10分都会受到表扬。

    杨元庆也不是第一次拿钱出来,早在2012年和2015年,他就在联想设立了一个“元庆特别奖”,拿出2000万奖金让上万名员工瓜分,2015年财年联想巨亏1.28亿美元时,他还放弃了年度奖金。

    创造利益,就是高管存在的价值之一,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更加不容易。

     1994年君万之争上演,郁亮只身飞往海南岛,寻求海南证券老总文哲1.1%的支持;2008年王石因为“捐款门”事件,受到舆论一边倒指责,郁亮亲自处理了这场危机,一年时间飞了28次,到四川遵道做善后工作。

    也正是在这一年,有个杂志刊出了郁亮大腹便便的照片,说他是个不太敬业的领导者。

     郁亮看到以后定下了减肥目标,三年后他再出现在镁光灯下,已经从中年发福男变成了和王石一样的型男。

    他带着万科追寻年轻化的前几年,还做了一件讨好年轻人的疯狂事——纹纹身。

很难想象,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男人,会在自己身上镌刻与年龄及身份不符的印记。

    杨元庆则是在1996年带着联想PC打了几场价格战役,将万元电脑打成中国潮流产品,逼得国外品牌,不得不放弃中国市场新品上市高价的习惯。

柳传志说,他感觉到杨元庆是把命搭在联想。

    最让人觉得杨元庆价值凸显的是在2005年,他主导推动了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让联想一口吃成了胖子。

他也像郁亮一样,做出了改变。

    2013年联想向PC+转型时,单单是杂志封面,杨元庆就做了10个左右,从财经到嘻哈,再从嘻哈到时尚,他都一一配合。

别人问他时,他说,只要是为企业成功,什么事都行。

    更早他带着联想走国际化道路,因英语问题影响工作,四十多岁的他以一年时间深度补课为代价,换来了站在全球会议上的侃侃而谈。

    熟悉杨元庆的人都知道,他以前并不善于在人前表达,且常常容易紧张,但后来他完全变了一个人,2015年联想举行全球誓师大会时,他甚至在北京站带领全场唱了首歌。

《商业周刊》的编辑说,杨元庆只用了7年时间,就领悟到了很多高级职业经理人需要花二十年才学会的事,他变得像一位合格的商业领袖。

可有些故事,从一开头就注定了结局。

    就像茨威格在传记《断头王后》中评论玛丽·安托瓦内特所说,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02

2017年6月,王石将万科接力棒放进郁亮手中。

    在股东大会现场,权力交接时刻,郁亮红着眼眶说:“没有王石主席,就没有万科郁亮。”

    这是郁亮事业的高光时刻,但他的粉丝却高兴不起来,他们觉得,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偶像根本做不到王石时代的辉煌。

而做不到,就意味着要成为所有负面的背锅侠。

    郁亮拿起接力棒时,房地产抑价政策早已出炉,全国超过36个城市限售,商品房销售均价已经连跌两月。

第二年,郁亮就带着万科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

    政策并没有因为这个房地产一哥“求生存”的呐喊而放松管控,2019年下半年以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地产行业的重要政策。

    从三条红线到贷款集中度管理,再到土地供应双集中,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让开发商赚钱变得困难。

同样难过的还有杨元庆,他已经很多年没听到过掌声,这些年萦绕在他周围的除了质问就是谩骂。

图片

   2015年联想手机业务持续低迷,有媒体写了篇文章质疑他能否胜任CEO,直到现在,至少有一半看客还认为他不合格。

   三年后,5G投票门事件爆发,杨元庆以及联想成为众矢之的,尽管他澄清过相关事件并得到了华为公开背书,但“卖国”的罪名依然被冠在了头顶。

   在这些年联想研发投入过低的舆论场下,天价薪酬成为杨元庆的原罪。实际上,联想历史上著名的路线之争,早已为这项罪名埋下伏笔,

    柳传志早年确定的“贸工技”路线,是刻在联想骨子里的基因,而基因这东西,后天努力是无法改变的。

    杨元庆学了7年计算机,进了联想以后,也只能去做销售卖联想的产品,后来他自我安慰:“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本就是打基础的时候,专业对口当然好,但不是非常重要,年轻人不应该背一定要专业对口的包袱。”

    他耳根子稍微有点软,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是以联想为跳板出国深造,柳传志用一个微机事业部就将他困在了联想。

在柳传志看来,这却是杨元庆最大的优点。

2016年接受猎豹移动CEO傅盛的采访,柳传志说自己会用杨元庆时,其中有一个标准就是,除了机会本身价值观和整个公司长期成长,思想长期一致也算是一个标准。

   所以在最初联想五大少帅郭为、朱立南、陈国栋、赵令欢以及杨元庆中,柳传志选择了杨。

   即使2009年董事会因为“杨元庆有没有能力当CEO”,而激烈讨论的时候,柳传志也力排众议将杨元庆放在了掌舵人的位置。

郁亮不同,他尊敬王石,却保留自己的想法。

    王石不爱多元化,他曾说:“谁要是多元化,就算我死了,在棺材里也要伸手出来反对。”

     结果2012年郁亮就提出了城市配套服务商,2018年又将战略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持续深入多元化布局。

这些年,养猪、长租公寓、物流、文娱以及养老,万科都做了。

     王石卸任以后迷上了宗教,他写了本《徘徊的灵魂》透视信仰和宗教的力量,可郁亮最讨厌迷信,他在北大4年,热衷学术讲座喜欢看《光荣与梦想》。

    当记者问郁亮经济理念时,他曾说:“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任何东西,到现在为止,我都是坚决的市场派。”

03

俞永福算起来,与杨元庆曾经是同事。

   2001年柳传志将联想一分为二,杨元庆领军联想集团郭为执掌神州数码,他自己则坐阵成立联想控股。

   杨元庆正式成为联想集团总裁兼CEO的时候,俞永福刚好入职联想,以创业员工的身份加入了联想投资。

     俞永福在联想做了5年投资,27岁的时候就成为了联想投资最年轻的副总裁,5年时间他了500多家创业公司,他形容成“相当于喝了500多瓶创业浓缩液”。

但俞永福后来想创业了。

    在他看来,创业者和投资人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一个是司机,一个是副驾驶,共同点是抬头看路,都要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

    投资人的优势在于,可以选车,可以选坐奥拓还是坐奥迪,创业者没办法,车是什么就得开什么。

    但投资人的劣势在于,方向盘不在他手里,而俞永福想当司机。于是他离开了联想,放弃了做投资人拥有的一切功利,到了UC。

    2013年,郁亮开启了互联网取经之旅,去了百度、小米、腾讯、阿里等,而他去阿里的时候,担任UC董事长兼CEO的俞永福正带着公司向上狂奔。

    漂亮的履历和惊人的成绩,吸引了马云的目光,到2014年接下马云抛来的绣球进入阿里时,UC海外业务已经拓展到1亿用户,国内用户则超过5亿人。

作为阿里高管,俞永福得到了很多偏爱。

图片

    他是一名阿里员工,可马云“特批”,俞永福不用取花名,马云还曾手书“永福”二字,鼓励俞永福不要被电商同化。

    阿里CEO张勇曾对《中国企业家》赞誉:“永福是个很有才的人,他有他的世界观和带兵方式,有他坐镇北京,我就轻松一点。”

    甚至,他在2015年被传是阿里太子,到当年末,阿里新增四位合伙人,俞永福的三个字跃然于纸上,而这距离他进入阿里,不过一年半而已。

但俞永福没有选择的特权,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

    俞永福刚进阿里那年,阿里收购的高德,正被百度压得喘不过气,有两位阿里高管看了高德的情况后,都认为压力大没办法接。

     而马云拨出了俞永福的电话,让他接掌,高德地图后来的活跃用户增长超过1倍。

     这算是俞永福给马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紧接着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阿里妈妈总裁,管理整个阿里的钱袋子,可板凳还没坐热,2016年他又被拉去执掌阿里大文娱。

    谁知道,大文娱也不是俞永福的终点,2017年阿里CEO张勇通过内部信公布,俞永福不再担任阿里大文娱董事长一职,转而担任阿里新成立的eWTP投资工作小组组长。

    就当人们认为他淡出权力中心的时候,2021年,阿里女员工事件爆发,本地生活原CEO李永和引咎辞职,一时之间阿里本地生活群龙无首。

    阿里一度很看重本地生活,张勇公开表示阿里将竭尽所能赢得这场战斗,为了抓业务,他甚至每周至少会投入一天时间在上面。

     而去年7月阿里进一步把高德、飞猪、本地生活三个业务整合为生活服务板块。

     俞永福又再次变成救火队长,紧急接任阿里本地生活公司CEO,统领生活服务板块。

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场仗虽然不够激烈,但足够残酷。

04

    阿里收购饿了么之后,时任CEO的王磊曾提出要争夺市场50%的份额,然而近年来饿了么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直到三七分。

在阿里的最新财报中,饿了么、高德、飞猪首次被放在同一个篮子。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的前三个月,阿里本地生活服务营收为121.41亿元,而它的对手美团,去年三季度仅餐饮外卖业务就收入265亿元。

整个板块的营收,还不及对方单个业务收入的一半。

    俞永福接手本地生活后,从去年8月到今天已经 200 多天,在这期间,他对这个两万多人的组织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他的微信签名是做一个永远有福的人,他或许也明白,自己已经迎来了一场注定时间跨度不会短的硬仗。

郁亮面对的战场,也并不比俞永福轻松。

    去年郁亮在万科秋季例会上说:很高兴我们还活着。2021年恒大暴雷就像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房地产行业的焦虑。

    根据人民法院的数据,去年全国宣布破产的房企达到396,而胡润中国首富榜单里,早已不见了房地产大佬的身影。

    还记得2017年接过帅印时,郁亮发表当选感言时说:“我希望大家,真的喜欢王石主席的话,也给一点支持给我,给一点鼓励给我,给一点掌声给我。”

图片

    但如今郁亮要在未来的时间里,尽快给投资人一个满意的考卷,而这个考卷的考题,不太容易。

杨元庆身上的担子似乎也一年比一年重。

    据联想公布的2021年/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201.27亿美元,净利润实现了62%的同比增长。

联想之所以取得出色的成绩,主要还是得益于其IDG智能设备业务集团的业绩增长,其中PC业务是主要营收来源。

   也就是说,至今杨元庆还没在PC业务之外,找到新的增长曲线。他变得惧怕舆论,成天把研发挂嘴边,就怕别人说联想没有科技研发实力。

    在4月6日联想集团2022/23财年全球誓师大会上,杨元庆立下flag称未来三年,联想的研发投入要在上一财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而未来五年,联想的研发总投入将会超过1000亿人民币,同时,联想还要增加12,000名硬核科技人才。

    但杨元庆依旧还记得他的文学梦,他最喜欢的作家是大仲马,至今他都清晰记得《基督山伯爵》中的那句话:All human wisdom is summed up in these two words, Wait and hope(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有记者曾问过如果可以重来,他最希望从事的工作,杨元庆的回答不是联想,而是写小说。

25430比亚迪三月销量超吉利汽车;2022年汽车行业发展趋势;通用汽车五大品牌销量大跌;流水的品牌,铁打的代工;铭利达上市涨6.67%

root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